國民小學鄉土教學課程標準

第一   目標

第二   時間分配

第三   活動內容綱要

鄉土語言

鄉土歷史

鄉土地理

鄉土自然

第四  實施方法

第五   教學評量

 

第一   目標

壹、總目標

一、增進對鄉土歷史、地理、自然、語言和藝術等的認識,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的觀念。

二、培養對鄉土活動的興趣以及欣賞的能力,激發愛鄉情操。

三、養成對鄉土問題主動觀察、探究、思考及解決的能力。

四、培養對各族群文化的尊重,以開闊胸襟與視野,並增進社會和諧。

貳、分段目標

  一、中年級

  (一)能瞭解本鄉、鎮、市、區地名沿革,並說出本鄉、鎮、市、區鄉賢事蹟和貢獻。

 (二)能瞭解本鄉、鎮、市、區民間信仰情形,並認識本鄉、鎮、市、區歲時節令與慶典的意義。

  (三)說出本鄉、鎮、市、區古蹟的價值,並表現珍惜本鄉、鎮、市、區古蹟和文物的態度

    (四)能認識欣賞本鄉、鎮、市、區鄉土藝術與文化,愛護本鄉、鎮、市、區自然景觀。

 (五)能熟習並運用本鄉、鎮、市、區鄉土語言,以保存鄉土文化。

 (六)能瞭解本鄉、鎮、市、區鄉土生物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七)能瞭解本鄉、鎮、市、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培養愛鄉土的情操。

二、高年級

() 能瞭解本縣、市發展的重要史事並說出本縣、市現代文化的情形與發展的遠景。

 (二)能瞭解本縣、市各族群的概況,並表現對各族群文化尊重的態度。

(三)能熟習本縣、市鄉土語言進而瞭解各族群語言間的關係。

(四)能愛護本縣、市鄉土生物及具備自然保育之觀念,瞭解生態平衡之重要性。

(五)能具備觀察本縣、市地理環境的技能,並以所學的鄉土地理知識實際貢獻於鄉土。

   (六)從對本縣、市傳統藝術的欣賞和學習,培養審美的能立即豐富生活的情趣。

第二   時間分配

鄉土教學包括定期活動和不定期活動。

壹、定期活動

  中高年級每週一節四十分鐘。

貳、不定期活動

一、鄉土考察活動    以每學期舉行一次為原則,並可依年級或年段分別組隊實施。

二、教學成果展示活動     以每學年舉行一次為原則,並盡量提供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觀機會。

第三  活動內容綱要

說明:1.本綱要供各校依據實際情況彈性選擇。

      2.各縣市應成立委員會編輯鄉土教材,各校得成立小組編寫補充教材。

 

 

 

鄉土語言

一.說話教材

(一)     聽力唸習(配合音標辨識,幫助了解語意)

1.辨音

2.了解大意

3.辨別語調

4.      把握重點

(二)說話練習(配合母音發音方法、拼音方法幫助分析語音,增進說話及表達能力)

1.語音清晰

2.語調語氣

3.會話

4.問答

5.說故事

6.演講討論

7.與國語互譯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二.讀書教材(注重輕聲、變調及困難因素的練習,使讀書更流利)

(一)漢學童蒙

(二)傳說故事

(三)童話預言

(四)諺語格言

(五)歷史故事

(六)科學故事

(七)兒歌民歌

(八)童詩歇後語

(九)笑話繞口令

(十)古典詩文

(十一)        現代散文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鄉土歷史

 

 

 

 

 

 

 

 

 

 

 

 

 

 

 

 

一.家鄉地名沿革

(一)小地號:台灣開發早期階段先人對某地地名的稱呼。

(二)村里名

(三)鄉鎮名

(四)縣市名

 

二.家鄉的族群

(一)名稱: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其他各省人

(二)分布

(三)文化特色(含祭典活動)

 

中、高

中、高

三.家鄉在台灣開發各期中的經營和發展

(一)明代以前

(二)荷西時期

(三)明鄭時期

(四)清代

(五)日據時期

(六)台灣光復以後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四.家鄉的民間信仰

(一)民間信仰的意義

(二)民間信仰的特性

(三)民間信仰的活動

 

中、高

中、高

中、高

五.家鄉的歲時節令

(一)歲時節令的意義,名稱與由來

(二)歲時節令的活動 

 

六.家鄉的先賢

(一)墾拓

(二)名宦

(三)節孝

(四)企業

(五)其他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七.家鄉古蹟

(一)古蹟的意義

(二)古蹟名稱

1.城廓

2.關塞

3.衙署

4.書院

5.宅第

6.園林

7.寺廟

8.教堂

9.考古遺址

10.      其他

 

中、高

中、高

 

八.家鄉的現代化

(一)家鄉的建設

(二)家鄉的展望

 

中、高

中、高

鄉土地理

一.家鄉的地理位置與行政區

(一)相對位置

(二)絕對位置

(三)面積與形狀

(四)行政分區

 

二.家鄉的地質與地形

(一)岩石與地層

(二)地形種類

(三)海洋與島嶼

(四)特殊地值活動

 

三.家鄉的氣候

(一)氣溫

(二)降水(降雨)

(三)

(四)氣候特徵

(五)氣象災害

 

四.家鄉的水文

(一)河川

(二)湖泊與水庫

(三)地下水

(四)水患

 

五、家鄉的土壤

(一)土壤資源

(二)土壤類別

(三)土壤侵蝕

(四)水土保持

六、家鄉的礦產與能源

(一)礦物資源

(二)化石能源

(三)非化石能源

 

七、家鄉的人口

(一)總數

(二)組成:年齡、性別、族群

(三)分布

(四)遷移

 

八、家鄉的產業

(一)農林業

(二)漁牧業

(三)工業

(四)商業

 

九、家鄉的交通與聚落

(一)鐵公路

(二)水運與航空

(三)城市與鄉村

(四)交通與區域發展

 

十、家鄉的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

(一)土地利用類別

(二)特殊物產

(三)名勝

(四)區域發展

 

鄉土自然

 

一、家鄉的植物景觀

(一)海濱植物

(二)平地及山地植物

(三)高山及山地植物

 

二、與民俗節慶有關的家鄉植物

(一)與婚喪有關的家鄉植物

(二)與春節有關的植物

(三)與端午節有關的植物

(四)與中元節有關的植物

(五)其他

 

 

三、家鄉的民間藥草

(一)民間藥草

(二)其他藥用植物

 

四、家鄉常見的植物

(一)野生食用植物

(二)有毒植物

(三)有毒蕈類

 

五、家鄉的特產農作物

(一)特產蔬菜、水果

(二)特產公藝、工業用植物

(三)其他特產植物

 

六、家鄉的動物

(一)哺乳類

(二)鳥類

(三)常見蛇類

(四)常見兩棲類

(五)常見水生動物

(六)常見昆蟲類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七、維護家鄉自然的生態平衡

(一)生態環境之保護

(二)自然生態的平衡與環境污染

(三)森林的生態效益

 

中、高

中、高

八、家鄉的自然保育

(一)重要植物及珍貴稀有植物之保育

(二)重要動物及珍貴稀有動物之保育

 

中、高

中、高

九、保護家鄉生物的自然景觀

(一)國家公園

(二)自然保護區

(三)自然保留區

 

鄉土藝術

一、家鄉的傳統戲曲

(一)大戲

1.北管戲曲

2.南管戲曲

3.歌仔戲

(二)小戲

1.採茶戲

2.車鼓戲

(三)偶戲

1.布袋戲

2.傀儡戲

3.皮影戲

 

中、高

 

 

 

中、高

 

 

 

中、高

 

二、家鄉的傳統音樂

(一)民歌

1.原住民民歌

2.福佬系民歌

3.客家系民歌

4.創作鄉土歌謠

(二)器樂

1.鑼鼓樂

2.鼓吹樂

3.絲竹樂

3.大合奏樂

(三)祭典音樂

(四)南管音樂

1.

2.

3.

4.散套

(五)北管音樂

三、家鄉的傳統舞蹈

(一)原住民的歌舞

(二)陣頭小戲舞蹈

1.七響陣

2.牛犛陣

3.車鼓陣

4.跳鼓陣

5.牽亡陣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6.舞龍

7.舞獅

8.公揹婆

9.市馬陣

10.踩蹺陣

11.宋江陣

12.八家陣

13.五營將

14.十二婆姐

15.番婆弄

16.鬥牛陣

17.挽茶車鼓陣

18.師公戲

19.三腳採茶

20.才子弄

21.桃花過渡

22.跑旱船

23.水族陣

(三)戲曲舞蹈

(四)民族舞蹈

(五)其他

1.功夫舞

2.雜類

四、家鄉的傳統美術

(一)繪畫

1.民俗彩繪

2.木書畫

3.民俗版畫

4.臺灣美術

臺灣的人物之美

臺灣素人畫之美

臺灣古厝庭園之美

臺灣景致之美

臺灣水果之美

其他

(二)書法

1.匾額、牌坊

2.對聯、春聯

3.金石碑刻

      4.善書、案牘、文件

(三)篆刻

(四)工藝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1.生活器物

2.宗教器物

3.民俗器物

4.童玩

5.其他

(五)建築

1.宅第

2.庭園

3.衙署

4.文教建築

5.廟宇建築

6.宗祠

7.紀念性建築

8.防衛及公共工程

9.近代歷史建築

(六)原住民藝術

1.工藝:

  陶器 

  編織 

  木雕 

  編器 

  皮革工藝 

  裝飾

3.建築-原住民各族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中、高

                 

第四  實施方法

壹、     教材編選之原則

一、   教材的選擇,各校可由活動內容網要中自行編篡或自由選擇適當的教材,進行教學。

二、   取材的選擇,由近而遠,就地取材,中年級的範圍圍鄉、鎮、市、區,高年級的範圍為縣、市。

三、   教材要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與地方鄉土文化相結合。

四、   教材所引用的資料,必須透過實地調查以確保資料內容的真實性。

五、   教材編選應注意統整性、多樣性、廣泛性、趣味性、特殊性、實用性及均衡性。

六、   教材編選應根據地方的特色,能啟發學生關心與愛護鄉土的情懷。

七、   教材編選應宜採主題式編寫,應提供學生有實作的機會。

八、   教材可配合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加以說明,使學生獲得統整的概念與系統的訊息。

九、   鼓勵對鄉土教學活動有興趣的個人或團體蒐集、撰寫及出版鄉土輔助教材,供學校鄉土教學活動之用。

貳、     教學活動之設計

一、   設計的原則

(一)   依據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兼顧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領域。

(二)   針對不同的活動內容,設計多樣性的教學活動。

(三)   考慮學習者的條件,設計教學活動。

(四)   依據教學時間的長短,安排教學活動。

(五)依據教學資源的性質,決定教學活動方式。

二、教學活動之安排

(一)任課教師應依據鄉土活動之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盡量採用參觀、訪問、觀察、欣賞、採訪、調查、蒐集資料、討論、報告、製作、練習、操作、專題研究等活動,使學童獲得直接驗,例如:母語教學應引導學童多做口語練習,並注意發音的正確性。

(二)鄉土教學活動之進行,應顧及學童之認知能力、身心發展及學習興趣。

(三)鄉土教學活動之進行,應顧及不同領域學科之教學理論,作合理之安排。例如:母語教學顧及聽、說、讀之順序,藝術教學顧及欣賞、練習、。表演之順序等。

(四)鄉土教學活動應透過實物圖片或各種視聽教學媒體施教學,使教學生動活潑。

參、教學活動之實施

一、實施原則

(一)各校應於每學年開學之前,由教務處(教導處)協同各處室,依據教師專長,學校環境及社區資源,擬定鄉土教學活動實施計劃,切實執行,並應隨時檢討改進。

(二)鄉土教學活動實施計畫,應將鄉土教材的五類活動視各校實際狀況,再三至六年級作完整的規畫,盡量做到每位學童在學期間均有機會參與各類活動,以對本鄉文化具有基本概括的認識。

(三)鄉土教學活動實施計畫,應盡量與地方鄉土活動配合,安排學童參與,並與地方鄉土活動主辦單位聯絡,將學校納入活動中。

(四)鄉土教學活動之實施,可與團體活動,輔導活動中之相關內容與活動配合,做整體的規劃。

(五)鄉土教學活動之實施,應與自然科、社會科、美勞科、音樂科、體育科等相關科目教學密切配合,進行加深加廣的教學,以收相輔相成之效。

二、實施要點

(一)        定期活動實施要點:配合三至六年級鄉土教學活動時間,安排定期活動可以原班班級或分組進行。

1、以原班級型態編組:教導處(教導處)應就鄉土教學之五項內容,依據師資、設備及兒童身相發展規劃課程,儘量使各班學童再三至六有機會參與五項內容活動。

2、以分組方式編組:

1)教務處(教導處)應就鄉土教學活動五項內容,依據師資、設備以及兒童身心發展,妥為規劃安排各年級分組,並明列活動內涵,以為實施編組依據。

2)分組組別,應儘量函蓋鄉土教材之各類內容,並以學年或學期為單位規劃,活動內涵不重複為原則。

3)編組時,可打破原班級型態,以年級、年段或以三至六年級為單位編組。

4)以年級、年段或三自六年級為單位編組時,以同一時間實施為原則。

5)採年級、年段或三自六年級為單位編組時,教務處(教導處)應於學生開始,公佈分組項目及活動內容,聘定指定老師,分發自願調查表,經各班級任導師介紹各項活動之內容性質,說明注意事項後,每位學童填寫一至三項,作為編組之依據。

6)分組以後,兒童可在上、下學期做不同的選項分組,但同一學期中,不宜更動,但選擇組別之活動內涵,不得重複。

(二)        不定期活動實施要點:配合學校行事曆和地方鄉土活動,安排不定期活動。

1、    各項不定期活動,應於學期前排定時間,列入學校行事曆,並由承辦人員負責擬定計畫實施。

2、不定期鄉土教材活動實施時,應提示具體的資料,以有效指引學童進行學習,並在事後進行相關討論。

3、實施活動時,教師應利用時機,指導學童對鄉土文物維護應有的態度;激發學童對鄉土文物珍惜的情操。

(三)        活動之實施

1、    各班級或各組指導老師,應於每學期開學一週內,擬定活動實施進度表,詳列各次活動內容、方式、地點,並規劃所需使用的器材級參考資料,一式三份,一份公佈,一份送教務處,一份自存,以便考核實施進度及效果。

2、    各班或各組應設計活動紀錄簿,記載活動情形;學年結束,可由兒童表達活動後心得,感受或期望;教師依據紀錄簿及兒童之反映,檢討教學成效,以為改進參考。

3、    為培養兒童自治能力,各班或各組應由指導老師輔導選出自治幹部;活動進行時的事務工作,應平均分攤,以增進兒童得歸屬感,培養負責的精神。

活動實施方式,以動態為原則,盡量讓兒童實作、觀察的機會;為增進學習效果,應培養兒童實作的基本能力,以促進兒童從中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肆、師資

各校可與附近學校聯絡,交換具有不同專長之教師,進行協同教學,亦可聘請社區人士及具有實際經驗之專業人士擔任。

各校應儘量建立鄉土活動各項專業人員之人才檔案,具有專長之專業人員,可與附近學校共同規劃聘請協同教學。

各校可舉辦鄉土活動教師研習,培養教學人才。

第五     教學評量

壹、評量原則

一、            鄉土教學活動雖設科教學,但不做紙筆測驗為原則,以符合活動為主的課程精神。

二、鄉土教學活動的評量,應以是否能達成目標及配合學校實際情況為依據。

三、鄉土教學活動的評量,由擔任該課程的教師或有關教師,參照評量內容與方法,負責評定。

四、學校教學支援方面的評量,應就課程安排、師資素質,分組情形是否是確實,活動計畫負責是否周全,場地及設備是否標準,課程實施與評量是否確實,發現問題能否謀求解決等,一一加以檢討,以為改進的依據。

貳、評量內容

一、            認識領域:就是兒童表現的知識、理解觀念、應用分析等,加以評量。

二、            技能領域:就兒童實際成果、活動表現、實作能力及技能的熟練,加以評量。

三、            情意領域:就兒童所表現的興趣、態度、精神、熱忱等,加以評量。

參、評量方法

評量包括教師評量與學生評量兩部分

一、教師評量:教師於定期與不定期活動中,運用觀察、問答、實作等方式,隨機評量及紀錄。

學生評量:教師可依教學需要設計評量表格,指導兒童自平或互平。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