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原則

 

文章來源: http://enews.trsc.chc.edu.tw/97Webs/97paper20.htm(彰化縣九年一貫電子報2009.01.07243期 )

 

淺談校園霸凌

湖東國小教師楊琇尊

 

「校園」應該是一個充滿孩子們歡笑聲的地方,應該是一個安全、舒適、令人放心的學習空間。但是,近年來,校園安全頻頻亮起紅燈,學長強迫學弟洗衣、按摩,甚至抓頭撞牆;幫派暴力進入了校園,同學們視而不見;國中生們私設刑路霸凌,貼網取樂(邱顯明,2008),這接二連三的校園霸凌報導引起了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與關注,也讓人不禁想問:這些事件是單純的個案問題,抑或是冰山裡的一角?

 

一、    校園霸凌盛行

霸凌行為(bullying behaviors)一直以來普遍存在於校園之中,最早是由挪威學者Olweus1978年開始針對校園霸凌現象進行系統研究。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2005-06年的研究統計指出:大約21%國小及高中學生和43%中學學生表示一週至少被霸凌一次(Nolle, Guerino & Dinkes,2007);歐洲、加拿大、澳洲以及日本等國家,約有7%到35%的學生在學校會遭遇到霸凌問題(Smith, Mortia, Junger-Tas, Olweus, Catalano & Slee, 1999);洪福源與黃德祥(2002)針對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也發現有五成三的學生自陳一個月內經常欺凌他人,近五成自陳經常受到他人欺凌(49%);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進行有關校園霸凌現象問卷調查也指出:近七成的學童知道校園霸凌現象是普遍存在的(66.9%),而且多數有受霸凌的親身經驗(63.4%      

 

去年九月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再度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及國中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的「兒童校園霸凌現況」問卷調查,結果發現:7%的中小學孩子自承經常甚至每天(佔2%)霸凌同學,若以此來推估,平均每班會有2個霸凌者,再加上有三成霸凌者會採用肢體暴力,全台至少有2萬個「校園小霸王」,可見校園霸凌的普遍現象,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像與認知。

 

二、校園霸凌的本質

霸凌現象的日益嚴重,不但威脅了校園的安全,也衝擊了學生的正常學習,更對學生身心發展及日後看待世界和做人處事的態度產生負面影響。對此,作為一位站在第一線進行處遇的教師,實有深入了解霸凌行為本質的必要。以下就針對霸凌行為之涵義、形式、區別的徵兆、成因進行探討:

 

(一)霸凌行為的涵義與形式

挪威學者Olweus1993)認為霸凌是指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的被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Cragi (1998) 認為霸凌行為的定義包含以下因素:力量的不平衡(無論是生理方面或是心理方面)、負面的身體或言語攻擊、故意或意圖去傷害他人、且此行為為重複發生的,並認為個體的個別差異與人格特質也與欺凌行為有關係。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 則認為霸凌行為是一種恃強凌弱的行為,且其為一個長期存在於校園的現象,專指學生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綜合上述:筆者認為「霸凌行為」是指:孩子們之間恃強凌弱的行為,是一種長期且重複的故意造成對方身體上或心理上傷害的行為,包含嘲笑、社會排擠、毆打等等。

 

霸凌行為依欺凌手段、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區分為下列六種形式:

1.肢體霸凌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約佔三成七,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2.言語霸凌是校園中出現最為頻繁的霸凌行為,約佔五成五,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造成他人心理受到傷害。

3.關係霸凌約佔二成七,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4.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5.反擊型霸凌:是指受凌學生長期遭受霸壓之後的反擊行為。包括生理上會自然的回擊或去霸凌比自己更弱勢的人。

6.網路霸凌:包括使用網路散佈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等。這是近年來新興的霸凌型態,其速度快、管道多、殺傷力也大。

 

若以霸凌對象的不同來區分,則包括:

1.小惡霸:即指霸凌者(bully),經常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肢體傷害、恐嚇或刻意排擠的兒童。卡通「多啦A夢」裡的胖虎是最典型的代表。   

2.受氣包:是指受霸凌者(targeted children),為被欺凌的對象。通常是外型較瘦弱、身上有異味、功課不好、個性較內向的兒童居多。卡通「多啦A夢」裡的大雄即是最典型的代表。

3.旁觀者:旁觀者(by standers)即是指任何一位知道霸凌正在發生的人,卡通「多啦A夢」裡的小夫即為典型的代表。旁觀者「看熱鬧」的心態,會鼓勵、協助霸凌兒童進行傷害性的行為。

 

(二)霸凌行為與兒童嬉鬧的區別

父母與老師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在學校常常打打鬧鬧,實在很難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呢? 兒福聯盟(2004) 在針對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中提出了以下幾個判斷的依據,可以協助大家作區別:

1.面部表情: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的。

2.參與意願: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釁而參加的。

3.用力程度: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失去控制的。

4.角色是否轉換: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色。

5.是否群聚: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

6.蓄意程度:霸凌的發生,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

7.重複發生: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三)霸凌行為的成因

霸凌行為的發生,除了學童在人際互動時被激怒而形成之外,霸凌者為了保持社會地位與獲得支配優勢亦是霸凌行為的主因。此外,霸凌者和受霸凌者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學校環境、以及群眾的力量也都是重要的相關因素。

1.個人因素:霸凌者的個人特質通常較為衝動激進,具攻擊性,情緒反應強烈,加上錯誤的歸因,導致人際衝突較易發生,但又缺乏適當處理策略,因此常以暴力行為來解決問題或宣洩情緒。至於受霸凌者則是較易焦慮,自尊心低,依賴性強,少朋友,遇事不懂處理,因此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2.家庭因素:霸凌者通常來自問題家庭,缺乏家庭溫暖和關注,父母對孩子缺乏管教、較少給予清晰的行為指引和監督;此外,如果兄弟姊妹間常出現欺凌情況,其對恃強凌弱習以為常,也較容易成為霸凌者;還有父母對配偶是否以暴力行為相向,和家庭的結構(如父母離異)也會導致兒童養成霸凌他人行為或成為受霸凌者(蘇建文等,1997)。而在受凌者方面,研究指出受霸凌者多來自家庭功能差、社經地為較低的家庭,與母親的關係也較差。

3.學校因素:老師對於攻擊行為的態度和處理的技巧、學校的風氣與管教、學生受生命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因為當孩子心中,懂得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又怎麼會容忍霸凌存在呢?又學校與師長在去除校園霸凌的處遇上,如果是採取隔離或體罰等負向、暴力的方式,「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是可以想見的。

4.群眾的力量有時霸凌行為並不是個別學生的違規行為,而是一個群體的互動過程。個體的情緒會因小組的互動挑動而高漲。例如,在霸凌事件中,可能開始時是個別學童對被霸凌者叫囂和推撞,當小組其他成員加入叫囂和推撞時,「霸凌小組」的成員的情緒便會被推至高漲(陳國威、陳小梅,2005)。

 

三、霸凌行為的影響

霸凌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不論在內在的心理層面或是外在行為表現。受凌者由於經常遭受欺凌,因此容易感覺抑鬱沮喪、孤獨、焦慮、不安全感(Rigby Slee1993),他們會比一般的孩子更易傾向自尊心低落,常有情緒調適上的困擾。又在長期處於恐懼、焦慮、孤立之情況下,受凌者會無心向學,且極可能選擇以人際疏離、翹課、輟學等方式來因應。較嚴重者,受凌者為了消除心理的焦慮、恐懼,會選擇攻擊他人或攻擊自己(自殺)。澳洲學者的研究證實:被霸凌與自殺念頭的發展是具有關聯的,在挪威、日本、美國等各國也都曾陸續傳出長期受凌的學童以自殺來表達對霸凌的抗議。而受凌者對他人進行的毀滅性反擊,也是相當可怕的,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事件的行兇者就是因中學時期經常遭到同學的嘲笑與霸凌,加上缺乏父母與同儕的關懷與支持,造成了其孤僻的個性與仇恨的心態,也埋下了其毀滅他人和自己的惡因(耿學鵬,2007),可見霸凌對於個體的傷害是長遠且不容小覷的。

 

研究亦指出:霸凌者在成年後會有嚴重犯罪紀錄的可能性是一般小孩的五倍。霸凌學童通常會在食髓知味的情況下,習得「暴力是有效掌控局面、獲得利益的方式」之錯誤觀念,也會為了追求歸屬感而在青少年期與幫派結合,正因為如此,他們總是很早就與犯罪沾上邊。霸凌者對社會資源消耗也較多,在學校時他們接受輔導,或是轉到特殊學校;進入社會後,其對政府部門的矯治服務(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濫用戒癮)及失業救濟福利補助需求也都較大。至於旁觀者,其會因目睹霸凌事件而內心感到害怕與焦慮感,擔心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且如果霸凌事件污染整個學習環境,孩子也可能學會以攻擊的方式解決問題。

 

除了上述影響外,洪福源、黃德祥(2002)研究也顯示:霸凌行為與學習適應、同儕關係、對學校的態度、師生關係具有較高的負相關;霸凌他人與受霸凌,均會形成學校生活的不良適應,包括課業成績(學業成就)差、與同學或老師的關係差,且對學校抱持負面的態度。而兒福聯盟(2008)針對其「哎喲喂呀」兒童專線來電進行分析時,也發現:「被同儕排擠」(關係霸凌)是最令孩子感到煩惱的問題(生活適應困擾),佔所有來電量的三分之一(32.48%),是該專線成立六年以來,每年的煩惱排行榜冠軍。    

 

四、去霸凌的「YesNo 守則」

従上述的探討中,我們深刻的了解到「去除霸凌」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而在校園去霸凌的行動上,單靠一方的力量往往難以取得效果。校園霸凌現象,除了是霸凌學童本身的偏差行為外,父母師長的未能及時介入、學童之間息事寧人的心態都是間接的幫手,因此學校若要有效處理「霸凌」事件,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合作配合,才能有效制止霸行。以下摘錄兒童福利聯盟提出給孩子、家長、老師與學校的「YesNo 守則」,讓大家一起來將霸凌趕出校園,為校園的安全盡一份心力,幫助霸凌與受凌學童,不再落入強弱傾軋的惡性循環當中。

 

(一)小朋友Yes-No守則

Yes:遇到被嘲笑或欺負,要溫和但堅定的表達:「我不喜歡這樣,請你馬上停止。」

Yes遇到其他小朋友被嘲笑、排擠或欺負,應想辦法阻止。如果擔心欺負人的小朋友會反過來欺負幫忙的你,就請老師來幫忙,幫助弱小是正確的行為,跟「打小報告」是完全不同的喲!

Yes打「0800-003-123唉唷喂呀專線」,請接電話的值日生幫忙想辦法解決問題。

No 不要因為身體特徵、成績、家庭背景等原因嘲笑別人,要知道,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缺點和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尊重和欣賞呵!

No 不要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就跟著做。雖然你的好朋友可能都排擠某個人,但這不是值得學習的好行為,你可以勇敢的說不!

No 不要因為一次的求助失敗就放棄。多嘗試幾次,你也可以變成校園反霸凌的和平大使。

 

(二)父母Yes-No守則

Yes培養孩子的正義感,可避免孩子成為霸凌兒童或冷眼的旁觀者。
Yes養成和孩子分享生活點滴的習慣,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即時給予協助。
Yes
運用遊戲、故事或日常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平和而堅定表達意見的能力。

Yes與學校老師聯繫,並討論幫助孩子遠離霸凌的辦法。包括情緒支持、社交及人際技巧、表達技巧的提升、尋求專業機構輔導等等。

No 不允許孩子霸凌行為。真誠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並尋求導師或是輔導老師協助孩子。   

No 不責怪孩子。先關切被霸凌孩子的身心狀況,給予安全感和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求助是勇敢而負責的表現。

No 不以暴制暴。霸凌事件發生時,可與校方或專業單位配合,而不要憑一時意氣管教孩子。

No 不要言行不一。家長面對弱勢族群的正負向態度,將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待人的尊重。

 

(三)老師Yes-No守則

Yes關心學童互動生態。了解誰是班上的霸凌或受凌兒童,運用輔導資源提供協助。

Yes讓孩子有求助的安全感。明確表達願意處理霸凌事件的開放態度。

Yes教導互相尊重的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正義感,和孩子討論衝突解決的方法,並進行角色扮演、製造扶助弱小的機會,並討論與經驗分享。

No 不容忍霸凌。讓孩子知道向老師報告霸凌事件,不是打小報告、背叛、愛告狀。

No 不要把霸凌孩子抓來打罵一頓或逼他向受凌兒童道歉。這只會助長霸凌惡性循環

No 不要期待立竿見影。一旦發生霸凌,盡快將霸凌兒童及受凌兒童分開,避免進一步傷害,然後分別進行輔導,要有長期處理的準備。

 

(四)學校Yes-No 守則

Yes:將導師、家長與孩子串聯成為協助處理霸凌事件的網絡。讓受凌兒童及霸凌兒童知道成人正在積極處理問題。

Yes:設計霸凌處理相關團體活動。提升學童的社交與衝突管理技巧,教導孩子處理憤怒情緒和表達拒絕暴力的能力,並讓孩子實地演練。

Yes:提倡尊重有禮的校園運動。塑造同理、友善的校園文化。

Yes:增加多元的課外活動。讓孩子有更多情緒紓解和學習的管道。

No :不忽視任何霸凌事件。姑息霸凌事件會使之成為一種校園氣氛。

No :不要輕忽校園安全。下課與放學後的時間,特別加強廁所與校園角落的安全維護、安排志工家長在上下學路程中關心落單的學生,或處理緊急衝突事件。

No :不要忘記提供老師及輔導老師專業訓練。讓老師支持受凌兒童,並矯正霸凌兒童之偏差行為。